《中学生数理化》
文/可鑫
“科教兴国”的教育理念不变,数理化应受重视。
从2021年实行双减,教育模式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变,推崇快乐学习模式,提高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和艺术方便的能力。
双减实行1年效果还是不错的,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拥有了更多自由时间,放假不再被补课班支配。
而且不允许公布成绩,小学一二三年级不留作业不进行笔纸考试,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力,不用再围着分数转。
素质教育模式仍在进行,教育部下发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标,从课程安排来看,符合素质教育的模式。
教育部下发2022年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从表中可以看到,外语课程比重大幅下降,占比只有6%-8%,大有被踢出三大主科的趋势。
与外语正好相反的是体育,占比达到了10%-11%,还有艺术占比也达到了9%-11%。
次新课标下发,大多数外行人都比较关注外语,这是否意味着英语真将降为副科了,不再作为三大主科进行学习了。
内行人却看到了“物理化学生物”的比重也仅仅为8%-10%,重要程度不及体育和艺术。
关于英语降为副科再有风声,辽宁省甚至在2021年就已经降低了中考英语的分值,从120分变为100分,在取消英语呼声越来越大的前提下,降低英语课程比重也是意料之中的。
但是理化生比重不如体育和艺术让人意想不到,毕竟我国是“科教兴国”的理念,科技发展离不开理化生,这是否已经不符合基本教育理念了呢?
新课标中课程占比最大的一定是语文,达到了20%—22%,按照中学一天7节课来算,两天就要有3节语文课,一周接近8节语文课,这让人不禁想到一直吵吵的“大语文时代”真的来了。
此前中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表示:“增加语文课本需要背诵的内容,增加中高考试卷阅读占比,让一般学生答不完试卷。”这些改变就是为了提高语文这门学科的地位。
语文是我国的母语文学,学生不光要简单地学习,身上还肩负着传承和宣扬的责任,所以加强语文学习没错,但是没必要“一刀切”。
对此有人提出质疑,提高语文的地位,减弱理化生比重,“重文轻理”倾向明显。
此前我国一直是重理轻文的,文理分科时期,6成以上的学生会选择理科,学不会理科,或者是真心喜欢文科的才会选文科,如今这种文理大反转了?变成重文轻理了?
科教兴国的理念不变,不会出现重文轻理的情况,新课标减小理化生的课程比例其实就是为了给中小学生创造更轻松的学习环境。
其实此前初中阶段理化生也不是很重视,只不过是粗略浅表地学习一下,到了高中才正式学习理化生,开发这方面的天赋。
所以新课标下发不能说明课程向“重文轻理”倾斜,只能说明基础教育更加重视体育与艺术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虽然中小学新课标下发,不能说明重文轻理,但是语文这科课程比重增加,是不争的事实,未来中高考语文考试难度升级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如果像温儒敏教授所说的那样,增加阅读和古诗词背诵的占比,到时候确实有一大批学生连试卷都答不完。
因此“大语文时代”的说法出来后,一些学生和家长也倍感焦虑,这种情况下怎样学习语文效果更好呢?
作为语文学科目,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从小进行阅读积累,不仅能提高阅读速度还能扩展知识面,增加作文素材。
与此同时,勤奋也是学好语言学必备的条件,对于需要死记硬背的古诗词绝不放松,做到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
字体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写一手好字提高语文作文分值,而字体也需要足够勤奋来沉淀。
语文很多时候考察的是理解能力,闻史则明,积累历史知识,通过人事物来提高理解能力,对于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