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数理化

期刊导读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要素和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1

一、 引言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屡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一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有两层含义,一是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展示中国良好的大国形象;其次是培育青少年的爱国精神,增强其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思想政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平台和载体,更是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深入挖掘中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中国故事”的元素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能够唤醒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增强民族责任感,并能积极行动勇担时代责任,进而增强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要素

(一)讲好制度故事,唤醒国家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与日俱增,但是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深,各种社会思潮也是交织激荡,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更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以八年级下册第三章《人民当家作主》为例,理论立足于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挖掘2020年春天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故事,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从普通党员到党员干部,从物资保障到科研攻关,火神山、雷神山,10天拔地而起并接纳病患,从这场战役中展现出来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最大的制度优势,并且得到了有效发挥。通过联系疫情,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唤醒国家认同感,并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二)讲好文化故事,增强民族责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充分以文化自信激发强大的精神力量,青少年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需要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中汲取营养,延续中华文化血脉,凝聚共同价值追求。以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为例,理论立足于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具体来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挖掘近年来如《中华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阐述中华古诗词经典魅力和时代价值,激发学生对诵读经典、传承经典的使命感;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如怀化芷江受降纪念坊、通道大转兵遗址、向警予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和弘扬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挖掘新时代“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讲述社会主义中国“强起来”的故事,培养学生守正创新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民族责任。

(三)讲好国际故事,勇担时代责任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讲好对内的故事,还要讲好对外的故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党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在发展好中国经济的同时,还要提倡各国、各民族的互利共赢。以九年级下册第二、三课为例,理论立足于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谋求互利共赢,挖掘“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推动了沿线各国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全球责任;以第四课为例,理论立足于中国的机遇与挑战,挖掘当前中国的“脱贫攻坚战”以及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在脱贫攻坚、消除贫困方面的重大成就,是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的中国智慧、提供的中国方案。从这些国际故事中,学生可以看到中国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世界大国,正日益成为世界舞台的中心,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理应勇担时代责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讲好中国故事的教育价值

(一)落实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中强调,只有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全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才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才能让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才能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中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立足于学生成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挖掘中国故事的内容要素,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从而树立起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既能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又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华民族精神“进课堂、进头脑”的有效途径。